中国化妆品技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纯中药去屑防脱产品—归柏碱
搜索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2017-2-16 08:5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0| 评论: 0

摘要: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彭红领、王雪红 关键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 由于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制剂及人们长期不规范的应用,造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日益增多 ...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彭红领、王雪红

关键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

由于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制剂及人们长期不规范的应用,造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且治疗困难,西医一般采用抗过敏、止痒的方法对症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审证求因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将近年来中医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综述如下。

1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痤疮样皮疹、多毛、瘙痒感、灼热感和不适感等。

2 病因

病机外用激素使用不规范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外因。除此,赵莉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血热内蕴,外用温热燥烈之品而致毒热之邪外侵皮毛,蕴结腠理,气血抑郁不通,气营两燔,营阴受损,外结药毒,肺胃壅热而见面起丘疹、脓疱、面红肿热、灼热痒痛。毒郁日久则伤阴,可见斑疹隐隐,压之褪色,自觉灼热燥痒。

马利斌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阻滞面部,浸淫血脉。此病为面部疾患,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日久毒热之邪阻于面部,气血凝滞,故出现色素沉着、痤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为风热兼湿之象。

谢艳秋等指出,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本病,当属“药毒”范畴,激素类药物药性辛燥、甘温,久用有助阳生热之弊:主要病机属风湿热毒蕴结肌肤,入里化热,日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故见患者皮疹色红,肿胀脱屑,多数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滑有力等血热之证。

崔丁章等认为本病类似中医的“面游风”,系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内蕴为内因;面部长期受外邪(外用激素不良刺激)侵蚀,病邪侵入毛孔,郁久化热,为外因;内外蕴热相搏,弥漫于营血之间,久之则热毒内侵血分,血络受损,热灼阴液,营血耗散,致肌肤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黄龙[5]认为其缘由激素毒素长期腐蚀肌肤,导致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内外邪气侵袭所致,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其病机多可辨为血热风热、或湿热壅滞、或热毒火盛、或阴虚风燥。江燕认为风湿热毒蕴结肌肤,日久耗伤阴血,使肌肤失养。

彭红领认为药毒入里化热,病入血分伤络则见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毒热瘀滞于面部则见丘疹、丘疱疹,血热生风化燥伤津见皮肤干燥脱屑及瘙痒感,总属血热蕴毒、生风化燥。张理梅等认为急性期阶段以风热外侵为主,亚急性阶段为热毒蕴积,慢性阶段属血虚风燥。

综合各家分析,病机可归纳为3类:

①毒邪侵袭,郁久化热生风,以皮肤瘙痒、干燥、脱屑为主;

②毒邪侵袭营血,化湿蕴毒,且气血受阻,以皮肤红肿、丘疹、脓疱、渗液、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

③日久热毒灼伤营血日久,阴血不足,血虚风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以皮肤潮红、干燥、脱屑、有紧绷感和灼热感为主。

该病病机虽然大致分为3类,但在临床上由于个体的差异或疾病在发生发展、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夹杂的病机,需审证求因。

3 治疗

本病的中医治疗临床报道有内治、外治及内外兼治,有的主张即刻停用激素,有的主张慢慢减量,并且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本病的信心,方可取得好的疗效。也都提出了本病防重于治,要对患者做好在面部慎用激素的宣教,以减少其发病。

3.1内治法

赵莉针对血热毒蕴型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以导赤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30g、竹叶15g、白茅根30g、紫草15g、丹皮15g、菊花10g、薏苡仁30g、地肤子20g、蛇蜕10g、僵蚕10g、甘草6g,若面部伴有痤疮,加浙贝、蒲公英以解毒散结;若面部有色素沉着,可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滋补肾阴;若病久,可加丹参、莪术、黄芪以行气活血。

彭红领以凉血活血、解毒疏风为法,用赵炳南经验方凉血五花汤加味:凌霄花10g、玫瑰花10g、红花6g、野菊花15g、鸡冠花10g,皮肤灼热瘙痒、干燥脱屑、潮红水肿或伴毛细血管扩张较甚者加青蒿、赤芍、地骨皮,丘疹、脓疱或酒渣鼻样损害较甚者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虎杖。

马利斌针对风热毒邪蕴肤,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荆芥10g、防风10g、蝉衣10g、僵蚕10g、牛蒡子12g、石膏30g、知母12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6g、苦参10g、白藓皮15g、丹皮12g、生地15g、当归15g

崔丁章采用滋阴润燥凉血饮治疗:生地30g、麦冬30g、元参30g、丹皮15g、赤芍15g、槐花15g、菊花10g、生石膏20g、黄芩15g、甘草20g、桑白皮15g、蝉衣10g,痒重者加白藓皮、苦参,毛细血管扩张者加紫草,瘀斑重者加丹参、红花,脓疮多者加银花、蒲公英、败酱草,便秘者加大黄。

刘俐伶等采用滋阴润燥、凉血活血中药治疗,方药组成:生地、白藓皮各30g,玄参、天花粉、白芍、小胡麻、丹皮、赤芍、桃仁、红花各10g,当归、菊花、凌霄花、地骨皮各15g

通过上述可将内治法总结为:疏风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止痒、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本病在治疗时需辨证论治,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并注意证之间的相互夹杂,随症加减,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2外治法

张彦秀以中药冷湿敷加冷冻面膜的方法治疗本病:中药冷湿敷用黄芩、黄柏、大青叶、生地黄、金银花、白菊花、马齿苋、生石膏各20g,用海洋矿物石粉及珍珠粉制作冷膜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6.5%38.3%。彭红领采用中药甘草提取物-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冷喷,显效率80%

周玲等用肤光粉(蒲公英、野菊花、桉树叶、苦参、白藓皮、千里光各等份)湿敷患处,愈显率85.71%。张美芳等用中药黄柏、地榆各30g,白藓皮、生甘草各10g煎水间歇性冷敷,加早晚外涂少量氧化锌软膏,40d后总有效率>90%

赵延海等用桑叶、枇杷叶、丹皮、生地榆各30g,皮疹以炎性结节为主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渗出明显加黄柏、马齿苋各30g煎剂冷湿敷,总有效率83.33%

白爱萍用中药野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藓皮、地肤子、葛根、白芷、花椒、明矾组成的外洗方治疗50例,与用达里波氏液湿敷的44例对照,2周后总有效率中药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54.5%

石新荣用中药生地粉、当归粉、黄芩粉、黄柏粉、苦参粉各等份煎液湿敷,有效率100%。通过上述外治法分析可看出,外治法组方以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滋阴、祛风止痒为主,且强调冷湿敷效果较好,并出现了以冷喷的给药方法,提高了疗效。

4 总结

中药治疗此病的方法很多,包括口服、外用,剂型各异,给药方法很多,也各自显示了不同的治疗效果。总之,中药在此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很大的优势,但尚未归纳出统一的病因病机及明确有效的治则和用药,有待以后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