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治疗概述 彭红领、王雪红 关键词: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 由于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制剂及人们长期不规范的应用,造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的发病率日益增多且治疗困难,西医一般采用抗过敏、止痒的方法对症治疗,效果不甚理想。而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审证求因治疗本病疗效较好。现将近年来中医有关本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综述如下。 1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痤疮样皮疹、多毛、瘙痒感、灼热感和不适感等。 2 病因 病机外用激素使用不规范是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主要外因。除此,赵莉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素体血热内蕴,外用温热燥烈之品而致毒热之邪外侵皮毛,蕴结腠理,气血抑郁不通,气营两燔,营阴受损,外结药毒,肺胃壅热而见面起丘疹、脓疱、面红肿热、灼热痒痛。毒郁日久则伤阴,可见斑疹隐隐,压之褪色,自觉灼热燥痒。 马利斌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热、毒邪阻滞面部,浸淫血脉。此病为面部疾患,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日久毒热之邪阻于面部,气血凝滞,故出现色素沉着、痤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为风热兼湿之象。 谢艳秋等指出,中医古籍中未见记载本病,当属“药毒”范畴,激素类药物药性辛燥、甘温,久用有助阳生热之弊:主要病机属风湿热毒蕴结肌肤,入里化热,日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故见患者皮疹色红,肿胀脱屑,多数舌质红苔黄,脉数或弦滑有力等血热之证。 崔丁章等认为本病类似中医的“面游风”,系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内蕴为内因;面部长期受外邪(外用激素不良刺激)侵蚀,病邪侵入毛孔,郁久化热,为外因;内外蕴热相搏,弥漫于营血之间,久之则热毒内侵血分,血络受损,热灼阴液,营血耗散,致肌肤失于濡养而发为本病。黄龙[5]认为其缘由激素毒素长期腐蚀肌肤,导致腠理不密,卫外不固,内外邪气侵袭所致,激素乃助阳生热之品,其病机多可辨为血热风热、或湿热壅滞、或热毒火盛、或阴虚风燥。江燕认为风湿热毒蕴结肌肤,日久耗伤阴血,使肌肤失养。 彭红领认为药毒入里化热,病入血分伤络则见皮肤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毒热瘀滞于面部则见丘疹、丘疱疹,血热生风化燥伤津见皮肤干燥脱屑及瘙痒感,总属血热蕴毒、生风化燥。张理梅等认为急性期阶段以风热外侵为主,亚急性阶段为热毒蕴积,慢性阶段属血虚风燥。 综合各家分析,病机可归纳为3类: ①毒邪侵袭,郁久化热生风,以皮肤瘙痒、干燥、脱屑为主; ②毒邪侵袭营血,化湿蕴毒,且气血受阻,以皮肤红肿、丘疹、脓疱、渗液、毛细血管扩张等为主; ③日久热毒灼伤营血日久,阴血不足,血虚风燥生风,肌肤失于濡养,以皮肤潮红、干燥、脱屑、有紧绷感和灼热感为主。 该病病机虽然大致分为3类,但在临床上由于个体的差异或疾病在发生发展、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会出现相互夹杂的病机,需审证求因。 3 治疗 本病的中医治疗临床报道有内治、外治及内外兼治,有的主张即刻停用激素,有的主张慢慢减量,并且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本病的信心,方可取得好的疗效。也都提出了本病防重于治,要对患者做好在面部慎用激素的宣教,以减少其发病。 3.1内治法 赵莉针对血热毒蕴型治以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以导赤汤加减,方药组成:生地 彭红领以凉血活血、解毒疏风为法,用赵炳南经验方凉血五花汤加味:凌霄花 马利斌针对风热毒邪蕴肤,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荆芥 崔丁章采用滋阴润燥凉血饮治疗:生地 刘俐伶等采用滋阴润燥、凉血活血中药治疗,方药组成:生地、白藓皮各 通过上述可将内治法总结为:疏风清热、凉血解毒、除湿止痒、滋阴润燥、活血化瘀。本病在治疗时需辨证论治,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法,并注意证之间的相互夹杂,随症加减,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3.2外治法 张彦秀以中药冷湿敷加冷冻面膜的方法治疗本病:中药冷湿敷用黄芩、黄柏、大青叶、生地黄、金银花、白菊花、马齿苋、生石膏各 周玲等用肤光粉(蒲公英、野菊花、桉树叶、苦参、白藓皮、千里光各等份)湿敷患处,愈显率85.71%。张美芳等用中药黄柏、地榆各 赵延海等用桑叶、枇杷叶、丹皮、生地榆各 白爱萍用中药野菊花、蒲公英、蛇床子、白藓皮、地肤子、葛根、白芷、花椒、明矾组成的外洗方治疗50例,与用达里波氏液湿敷的44例对照,2周后总有效率中药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和54.5%。 石新荣用中药生地粉、当归粉、黄芩粉、黄柏粉、苦参粉各等份煎液湿敷,有效率100%。通过上述外治法分析可看出,外治法组方以清热解毒燥湿、凉血滋阴、祛风止痒为主,且强调冷湿敷效果较好,并出现了以冷喷的给药方法,提高了疗效。 4 总结 中药治疗此病的方法很多,包括口服、外用,剂型各异,给药方法很多,也各自显示了不同的治疗效果。总之,中药在此病的治疗方面显示了很大的优势,但尚未归纳出统一的病因病机及明确有效的治则和用药,有待以后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