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中医辨治体会 马利斌 提要: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当而引起的面部皮炎的一种,属近年来出现的新病种,在传统中医医籍中并无记载。作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认为,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色素沉着、痤疮。辨证为风热毒邪蕴肤。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荆芥、防风、蝉衣、僵蚕、牛蒡子疏风透表;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丹皮、生地、当归养血、凉血、活血;野菊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苦参、白鲜皮清热利湿止痒。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之功。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辨证论治、中医疗法 近年来,由于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当而引起的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越来越多。激素依赖性皮炎已成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一般采用抗过敏、止痒的方法对症治疗,效果常常不甚理想。笔者几年来以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为指导,审证求因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激素依赖性皮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自感面部灼热、瘙痒。查体可见面部大小不等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痤疮等。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患者既往有脂溢性皮炎等面部皮肤病病史,并有明确的长期外用皮炎平霜、皮康霜、肤炎净等激素类药膏用药史。 笔者认为,本病为面部疾患,面部皮肤病与风邪密切相关,面部为诸阳之会,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长期外用激素类药膏,药毒之邪日久滞留于面部,风邪与毒邪相合为患,郁而化热,浸淫血脉,故面部出现红斑、灼热、瘙痒。日久毒热之邪阻于面部,气血凝滞,故出现色素沉着、痤疮。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滑,为风热兼湿之象。综合脉症,辨证为风热毒邪蕴肤。 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荆芥10g,防风10g,蝉衣10g,僵蚕10g,牛蒡子12g,石膏20g,知母12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6g,苦参10g,白鲜皮15g,丹皮12g,生地15g,当归15g。 方中,荆芥、防风、蝉衣、僵蚕、牛蒡子疏风透表,为君药。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为臣药。由于风热毒邪侵袭肌肤,耗伤阴血,故配丹皮、生地、当归养血、凉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为佐药。野菊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苦参、白鲜皮清热利湿止痒,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止痒之功。临证治疗时,若面部色素沉着明显,加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各15g滋补肾之阴阳(中医理论认为,黑色主肾病,故从肾入手治疗色素沉着);若面部伴有痤疮,加浙贝母10g,元参、牡蛎各15g,可解毒软坚散结;病程日久,可加丹参30g,三棱10g,陈皮12g,生黄芪15g,行气活血通络,以利皮疹消退。治疗期间,停止使用激素类药膏,外擦黄连膏。不宜用热水搓洗面部,忌食辛辣。 近年来,笔者依上述方法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46例,全部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认为,激素依赖性皮炎虽属近年来的新病种,在传统中医医籍中并无记载,但其病机不外风、热、毒邪阻滞面部、浸淫血脉,只要抓住中医疏风、清热、解毒、凉血、养血的治则进行辨证论治,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外用激素类药膏市场上随手可得,但多数患者并不了解这类药膏的使用方法和原则,尤其是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的患者,甚至将这类药膏当成护肤品使用。因此,加强对患者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典型病例:郝××,女,29岁,住院号2000031567,于2003年7月15日入院。主诉面部皮肤灼热、肿胀、瘙痒半年,既往因“面部皮炎”曾外用皮炎平霜2个月。入院见:面部皮肤潮红、肿胀,面颊部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可见米粒至绿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密集成片,舌质红,有瘀斑,苔薄黄,脉滑。诊断:激素依赖性皮炎。 辨证为风热毒邪蕴肤。治宜疏风、清热、凉血、解毒。方用:荆芥10g,防风10g,蝉衣10g,僵蚕10g,牛蒡子12g,石膏20g,知母12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生甘草6g,苦参10g,白鲜皮15g,丹皮12g,生地15g,当归15g。外用黄连膏每日2次。2周后皮肤潮红、瘙痒、肿胀明显减轻,但面部丘疹大部分未消退。上方去荆芥、蝉衣、石膏、知母,加浙贝母10g,元参、牡蛎各15g,服药2周后,面部皮疹消退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