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防己碱对创面修复组织中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刘德伍、李国辉、刘德明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模型及分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江西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30只,雌雄各半,体重(2.30±0.20)kg。 实验前适应性喂养2d,用氯胺酮50mg/kg、安定2mg/kg肌肉注射麻醉。于每只兔的双耳腹侧各做两个边长 2.样品处理及检测指标: (1)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2)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测定:采用血红蛋白氧化法。NOS以左旋精氨酸(L-Arg)为底物,催化NO与氧合血红蛋白(HbO2)反应生成高铁血红蛋白,在53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A)值。 (3)羟脯氨酸(HPr)含量测定:采用氯胺-T氧化法,用DU640型核酸蛋白分析仪于波长562nm下测定A值。根据上述试剂盒说明书,将所测A值转换为相应的单位值。 二、结果 NO含量、NOS活性、羟脯氨酸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3。 三、讨论 在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皮肤内源性NO被大量释放入受损的局部组织,直接或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参与创面修复与瘢痕形成过程,提示调节NO含量及NOS活性可能有助于控制创伤的修复。 本实验结果显示,粉防己碱与NO含量和NOS活性在创伤修复过程中表现为剂量依赖性。低浓度粉防己碱组在创伤初期的3—7d中,羟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在创伤初期能够发挥促进兔耳创面修复的作用;较高浓度的粉防己碱组羟脯氨酸含量反而偏低,创面愈合时间延长。其原因可能是皮肤创伤后机体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它们既介导早期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害,也参与组织的修复过程。 粉防己碱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性细胞趋化、黏附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小剂量粉防己碱在创伤初期可抑制NO等过度表达,可减轻对组织的损害;剂量过大时在创伤后期也表现为抑制组织修复。 Efron等利用鼠皮下埋植聚乙烯乙醇海绵的创伤模型,向伤口注入选择性诱生型NOS抑制剂(S-methylisothiourea),结果能够减少NO的产生并降低海绵内羟脯氨酸含量。笔者分析,粉防己碱可能通过降低NO水平进而降低细胞毒作用和延缓组织纤维化进程。NO的双重作用除了与自身复杂的理化及生物学特性有关外,还受内环境氧化还原状态、NOS的类型以及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研究结果容易出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