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技术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纯中药去屑防脱产品—归柏碱
搜索

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

2025-5-6 10:48| 发布者: 海平| 查看: 41| 评论: 0

摘要: 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苗明三,郭艳,尹俊涛(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法从分析中药外用的特点入手,针对中药外用疗效尚可、推广较少、水平较低,剂型较多、制备简单 ...

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

苗明三郭艳尹俊涛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法从分析中药外用的特点入手针对中药外用疗效尚可、推广较少、水平较低剂型较多、制备简单、技术不高理论滞后、笼统指导、机理不明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展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结果开展中药外用研究的主要思路是增补外用功能、完善外用理论溶入现代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外用品种、提高临床疗效。结论通过对中药外用的特点分析提出了可行的中药外用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外用外用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思路

中药外用的特点在于不通过胃肠道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刺激避免了肝脏的首过作用和对胃肠道环境的破坏作用药物经皮肤或黏膜给药可提高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既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又可透过皮肤或黏膜的吸收作用达到全身的治疗目的以外用形式给药方法简便全身不良反应相对较小患者容易接受。近年外用给药的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中药的外用存在许多不足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1 中药外用的特点

1.1 疗效尚可推广较少水平较低中药外用对于一些疾病方法简便疗效明显如广泛用于皮炎、鸡眼、烧伤、白癜风、腰椎病、颈椎病、肩周炎、宫颈炎、感冒、高血压病、中风、便秘、癌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有些外治药物能迅速发挥疗效可能是通过穴位刺激、经络传感也可能是经皮肤、粘膜等处渗透扩散吸收入血也可能通过其它途径或者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除治疗跌打损伤、痹证疼痛等的外用制剂外虽有不少中药外用的剂型但得以推广应用的并不多剂型有待进一步优化疗效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现代技术在外用制剂中的应用相对口服来讲较少。由于外用中药成分多相对剂量小不能完全穿透具有多层生物膜结构的皮肤经皮吸收入体内的量有限同时存在众多的干扰因素从透皮实验所获取的测定中药透皮成分仍有较大难度。并且许多方法目前只能局限于动物实验不适宜于人体经皮制剂的临床及作用机理研究亟待加强。在中药外用中更需引入透皮给药系统使外用药物应用范围扩大、工艺科学、质量较高更好地发挥疗效。

1.2 剂型较多制备简单技术不高中药的外用剂型较多常用的有膏药、糊剂、浴剂、搽剂、酊剂、油剂、熨剂等。由于中药新辅料的出现特别是高分子药用辅料的发展促进了中药透皮剂型的开发与研究出现了涂膜剂、膜剂、凝胶剂、巴布剂、穴位贴敷剂、贴片及经膜给药的片剂、栓剂、膜剂、棒剂等。由于多数传统剂型的制备相对简单、不规范质量控制、临床疗效均有待提高。即使是新剂型的应用也存在上述问题。中药经皮给药新制剂开发的主要难度是提高载药量及有效成分含量、增加合适的外用剂型及成型工艺、完善制剂的质量标准等。这些由中药自身特点决定的实际困难可依靠多学科合作以及合理应用现代制药技术来克服。如选用先进的中药前处理技术既富集中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又保持多成分间的促渗作用用富集物投料药料体积小便于成型指标成分含量稳定成品质量可控。

1.3 理论滞后笼统指导机理不明吴尚先《理瀹骈文》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外治这一分支体系的建立和外治理论基础的形成。吴氏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与内治一样均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明阴阳五行识脏腑经络辨寒热虚实分标本缓急等二者并无实质区别。但细致分析现有外治中药的理论存在不少问题除一些推测和演绎外其外用理论的核心就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初听很有道理但细致分析却发现有很多问题。一方面外用中药吸收较少其被吸收的活性成分更少与内服也有较多差异如没有肠道菌群的代谢、肝脏的代谢、药物的相互影响等另一方面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是以内服为主的前提下形成的内服的功效与外用功效有差异但绝大多数中药并没有体现出来用内服为基础形成的理论推广到外用药物会导致较大变化很多都不能说明问题或很牵强如人参内服大补元气外用怎样补?吴茱萸已有的功能如何说明其外用降压作用?外用药物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循环三个阶段。皮肤给药吸收主要通过角质层细胞、细胞间隙或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角质层中扩散尽管数量很有限但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和汗腺为主途径。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媒介进行扩散的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扩散如用麝香追风膏治疗呃逆就是通过皮肤发挥作用的。而气雾剂、栓剂和棒剂也是通过粘膜吸收而发挥作用的。中药外用吸收很少加之成分复杂、含量较低复方则更为复杂且不少中药成分分子量较大单纯从透皮吸收不能阐述其中药外用的机理也不符合临床应用的事实。虽然穴位刺激、经络传感在一定程度上能从中医理论解释中药外用的特点但缺少相应的现代医学基础实验和现代理论基础的证实距国际共识还有漫长的距离且穴位刺激等缺少不同中药作用的较好阐述对于外用中药治疗整体病变机理研究的现代医学基础普遍不足。

中药外用治疗局部病变虽然多数能给出一些阐述但单纯从成分作用特点往往不能很好地解释中药好的临床疗效如治疗癣疾等单纯从抑菌角度来阐述有很多问题也解释不清因中药外用的抑菌作用普遍比西药低几个数量级但疗效并不明显比西药低太多再如五倍子系收涩药味酸涩性寒归肺、大肠、肾经内服具有敛肺涩肠、止血等作用外用治疗牙痛、盗汗、鸡眼疗效明显但已有功能和药性无法对其外用的确切疗效给以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中药外用缺少相对应的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也是其发展受限的原因之一。

中药外治理论与迅速发展的外治方法和外治的确凿疗效明显不协调这就需要我们对外用中药的功效进行整理、规范、提炼中药功效的产生基础是临床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通过建立中药外用功效与临床应用分析系统可以初步建立常用中药的外治功效结合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可进一步规范中药的外用功效从而建立与内服相对应的常见外用中药功效。在建立常见中药外用功效的基础上依据穴位刺激、经络传感并结合现代经皮给药和全息生物理论等进一步完善中药外治理论使中药外治理论更加丰富、完善和有实际意义以便进一步指导外用中药的临床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药外用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2 中药外用研究的思路

2.1 增补外用功能完善外用理论现有的临床中药外用功能主要是借鉴中药的内服功能但中药经口服用后其成分除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并产生作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如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影响、中药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产生的间接作用、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经肝脏转化后产生的作用等。正是内服药经过如此多的间接作用而导致了中药口服的现有功能。如果直接将内服药的功能引为外用药的作用难免会有些牵强同时留下功能药性的空缺也不利于指导临床应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载药551种其中只标出可外用的有7种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有132种在这132种可外用的中药中只有硫磺、白矾、轻粉3种中药明确标有内服和外用的功能内服和外用功能差异较大如硫磺外用解毒杀虫疗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